【辛弃疾《太常引》赏析】《太常引》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作,词中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愤懑。全词以豪放而沉郁的笔调,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内心世界。
一、
《太常引》全词如下: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却月中桂,清光如许多!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职期间,借中秋月夜抒发情怀。上片描写中秋明月,借“飞镜”比喻月亮,表达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下片则由月及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最后两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如许多”,更是表达了作者希望清除阻碍、实现抱负的强烈愿望。
二、表格分析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太常引 |
作者 | 辛弃疾 |
创作背景 | 南宋时期,辛弃疾在建康任职,借中秋夜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愤懑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
情感基调 | 沉郁悲凉中蕴含豪迈气概 |
重要意象 | 秋影、金波、飞镜、姮娥、月中桂、清光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镜”)、拟人(如“被白发、欺人奈何”)、夸张(如“长空万里”) |
结构特点 |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 |
三、结语
《太常引》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词作,更是一篇寄托忧国情怀、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的佳作。辛弃疾以词为剑,以诗为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其词风豪放而不失细腻,情感真挚而富有力量,堪称南宋词坛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