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的意思是什么】“面红耳赤”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情绪激动、紧张或羞愧时脸红、耳红的样子。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广泛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面红耳赤 |
拼音 | miàn hóng ěr chì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孔融)每与论议,辞气壮厉,常使座上人面红耳赤。” |
释义 | 形容因紧张、激动、羞愧或愤怒而脸色发红、耳朵发红。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情绪变化,常作谓语、状语使用。 |
近义词 | 脸红耳热、羞愧难当、面赤耳赤 |
反义词 | 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神色不变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面红耳赤”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用来形容孔融在辩论时的神态。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人在情绪波动时的外在表现。它不仅限于正面情绪,也可以用于负面情绪,如羞愧、愤怒等。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紧张场合 | 他在面试时面红耳赤,显得非常紧张。 |
情绪激动 | 听到好消息后,他面红耳赤地跳了起来。 |
羞愧难当 | 她因为说错话而面红耳赤,不敢看别人。 |
争执场面 | 两人争论激烈,都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
四、总结
“面红耳赤”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人在特定情绪下的外在反应。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增强了叙述的感染力。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面红耳赤”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描写,更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是中华文化中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细腻描绘。